近年来,天津粮食总产量连创新高,连续五年达到200万吨以上。尤其在今年,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,天津全面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坚持高位推动,强化政策引导,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全面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深入挖掘种植潜力,狠抓各项工作落实,粮食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。
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天津市粮食生产形势呈现面积和产量双增态势,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25.3万亩,比农业农村部下达任务多17.3万亩,产量达到228.2万吨,比农业农村部下达任务多5.2万吨,全部超额完成任务。其中,夏粮播种面积155.9万亩,比上年增加4.2万亩,夏粮总产量62.9万吨,比上年增加2.4万吨;秋粮播种面积369.4万亩,比上年增加12.2万亩,秋粮总产量165.3万吨,比上年增加2.5万吨。
克服疫情影响抓生产
一是压实农业生产任务。坚持早谋划、早部署、早行动,及时将春播和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各涉农区,落实到具体地块,切实压实各级责任。广泛动员引导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,有序下田、分时下地、分散干活,确保完成播种任务。成立10个督导组,深入基层扎实推动落实农业生产任务。二是强化农资装备保障。成立8个专项推动指导组,推动种子、肥料、农药等生产经营企业有序复工复产,做好农机装备检修、驾驶人员培训、加强异地调配等工作,全力保障农业生产需要。三是大力开展专项行动。开展“奋战100天夺夏粮丰收行动”,保障夏粮生产有序进行。开展农资打假“春雷”行动,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。开展农机“隐患排查月”活动,确保农机作业安全。
提高科技水平强支撑
一是提高优良品种和技术覆盖率。将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作为主攻方向,加快抗旱、抗倒伏等优良品种研发,积极推广应用“一喷三防”、“基质育秧”等主推技术和“强筋系列小麦”、“优质小站稻”等主导品种,切实落实测土配方施肥、统防统治、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,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%,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%以上。二是提高田间管理水平。制定技术指导意见,重点抓好肥水管理等关键环节,加强技术指导服务,开展查苗情、查旱情、查病虫情活动,加大农户技术培训力度,指导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,因地制宜采取措施,科学做好田间管理。
深入挖掘潜力扩面积
一是优化种植结构。大力实施“小站稻”振兴计划,全年小站稻播种面积扩大到80.17万亩,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从2018年的11.4%提高到15.3%。大力发展强筋小麦,全年种植的26万亩春小麦全部为强筋小麦,比上年增加5万亩。二是激发生产活力。及时出台农业支持保护增量补贴政策,首次将属于耕地但未能享受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抛荒地、未利用作物种植设施用地、林下可利用耕地等土地资源,每亩给予95元补贴,充分调动各涉农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积极性。三是盘活存量设施。实施简陋陈旧设施提升改造及再利用项目,对因设施老化、控沉节水等原因不宜再种植蔬菜的棚室改种粮食作物,每亩给予300元补贴。
全力防灾减灾保安全
一是抓好病虫害防控。切实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,及时发布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,健全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体系,加强对蝗虫、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防控。二是抓好气象灾害防控。高度关注天气变化,加强雨情、旱情、汛情分析会商,及时发布大风、冰雹等恶劣天气预警信息,组织做好科学抗灾各项工作。三是抓好灾后恢复生产。及时调度各涉农区受灾情况,第一时间派出农技人员深入开展灾后技术指导,组织农户进行生产自救,协调保险公司开展灾后理赔等工作。同时,组织育苗企业和经营单位定期储备优质种子、种苗,一旦发生重大灾害,随时跟进播种补种。
下一步,天津还将调整种植结构,从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上增产能;夯实种植基础,从提高作物单产水平上增产能;深入挖掘潜力,从扩大种植区域范围上增产能;强化政策引导,从扶持生产能力上增产能。